最近,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南京大学调查了“学校对学生求职的不利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多选题,50.5%的同学选择“实习经历不够”,其次是“校友资源利用不足”(48.6%),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45.8%)。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不够”。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初,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对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很难准确作出判断,以致在众多的岗位面前无所适从。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然而对于很多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指导”只不过是为数不多的几场讲座,一门为了凑够学分的选修课。本该对毕业生意义重大的就业指导课,沦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对此,高校声称就业指导师资匮乏、辅导员赶鸭子上架成了最现实的困境。而高校对待就业指导的“副业”化态度,正是种种困境的根源。面对近几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就业季,高校必须改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传统模式,让荒废已久的就业指导重新焕发生机。从宏观层面来讲,职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必须从“副业”化拉回“主业”化的轨道。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被划归就业指导中心,但该中心更多是带有行政管理色彩的部门,很难胜任需要专业理论支撑的就业辅导工作。为此,教育部门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就业指导纳入常规的课程设置当中,以此倒逼高校重视相关的教育教学。
具体到微观实践,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是必由之路。早在1999年,我国就开始推行职业指导教师职业资格证,教育部也提出,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及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这些都要求高校要加大投入,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资格培训,化解辅导员难挑大梁的尴尬。针对许多辅导员留校工作,缺乏校外职场经历的现实,高校不妨敞开大门,邀请已经就业的往届生、企业和社会专业人士走进课堂,用实践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学校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足够重视,毕业生才能摆脱焦虑—换工作—再焦虑—再换工作的恶性循环。
· 品三国 增强职场竞争能力--忠诚度(魏延与廖化的不同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