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却邮局了,看到里面花花绿绿的邮票,很亲切,曾几何时,这些邮票,在大学校园里如同货币一般的可以流通,而此时,这些邮票,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了。
是什么时候我们放弃了书写信件?是有了电话?有了电脑吗?北大青鸟的老师,这次带领大家回顾网络社交的更新历程。
196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
1971 美国工程师雷•汤姆森,开发出了实验性电子邮件。
1983 通信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向新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过渡。计算机网络语言开始统一。
下面这个消息,有些划时代的意义。
1987 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1 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在欧洲开发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他还开发出了极其简单的浏览器。
1993 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里森等人,开发出了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scape Navi gator推向市场。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1993 博客原型诞生。
1996 即时聊天工具ICQ诞生。
1999 腾讯OICQ发布。1999年,很多人接触这个戴着红围脖的小企鹅,很多人都不会想到,短短几年时间,这个红企鹅会风靡全国。
2004 基于校园交友网络的Facebook上线,开启了社交网络的新时代。
2006 博客技术的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务,这是一种介于博客和IM(即时信息)聊天之间的新平台,人们称之为迷你博客。
2009 基于位置服务的Checkin走红。地理服务系统因为智能手机的发展,成为新一代网络社交的热点。196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
其实看到这样的信息,很有趣,可以有很多的感想,笔者的感想是,有些不经意的事情,如果努力,会成为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比如腾讯的发展;还有一个感受,新发明的技术,利用好了,也会带来无限的商机,比如Twitter,所以,要多动动脑筋。
想到一个事情,北大青鸟的很多学生,其实入校的时候非常普通,可是他们努力了,三年之后,他们很多都成为公司的骨干,这是一个努力的例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有学士后这样的称呼,而北大青鸟适时推出学士后项目,即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又开拓了市场,一举多得,带来商机。
其实成功,也就是努力与把握机遇。北大青鸟希望所有的有志之人,都能够把握商机,也能够努力。